台湾饮料、酒鬼酒等风波,让“塑化剂”这一陌生的化学名词,引起广泛关注。
然而塑化剂并未走远,其仍在化妆品、保健食品、儿童玩具中存在,一份检测报告显示,200份食品中,逾4成超出国家规定限量值,包括食用油、油炸食品、茶叶、面制品、木耳等消费者常购买的产品。
塑化剂危害男性生殖能力并促使女性早熟,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导致肝癌。
塑化剂祸起包装“迁移”
(2014年5月某广东粮油公司查出塑化剂超国标很多倍)
广泛使用的塑化剂——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,严禁添加到食品中,但允许使用在食品等包装容器中,很容易产生迁移。
杭州市疾控中心的报告显示,当地200份食品检测中就存在两种不同的塑化剂,一种87份样品超限,另一种16份食品超限,共占样品比例逾4成。
检测结果显示,塑化剂在油脂类产品中比非油脂类产品中更容易溶出(食用油应尽量选择非塑料包装),且在食品中的污染较普遍,不止来源于包装材料,在食品的生产、运输以及保存过程中都有迁移。
化妆品、玩具、药品也涉“塑”
我国已将5种塑化剂列入了化妆品的“黑名单”,也对食品中迁移量做出规定,但只要和塑料有长时间接触,塑化剂的身影就很难避免。公开数据显示,包括指甲油、饮用水、保健食品、儿童玩具中,检出禁用成分、或塑化剂超限的现象并不少见。
浙江省11个地市的药店采样了24批儿童使用的口服液保健品,8批检出塑化剂,一批超限近3倍;中山大学药学院有关研究指出,灵芝孢子油、五味子油、葡萄籽油等塑料瓶装的中药、油脂都有超限……
完善制度,告别舌尖上的“塑化剂”
与欧美相比,我国对塑化剂标准、范围的研究还比较滞后。美国2009年实施“邻苯二甲酸酯行动计划”,对8种毒性明显的塑化剂加强管控;且对玩具、儿童用品、可食用产品甚至工作环境中的塑化剂含量都有明确限制。
我国仅对3种给出了迁移限量,欧盟则对7种给出迁移限量。塑化剂的监管需尽快建立标准、迎头赶上,告别舌尖上的“塑化剂”。